米勒
米勒的相關問題 急~~~
1.請給我米勒的身平資料!!2.拾穗 的英文是什麼?3.晚禱 的英文是什麼?4.它們背後的意涵是什麼?
1.米勒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園畫家。
批評家朱里亞.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中
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
表現了近代思想
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
他出身農民
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
筆觸親切而感人。
羅曼羅蘭曾撰寫一本《米勒傳》﹝The Popular Library of Art 叢書之一
1902 年在倫敦出版。
﹞當時羅曼羅蘭正在撰寫「偉人傳」
1903 年出版《貝多芬傳》
1907 年出版《米蓋朗基羅的生涯》。
他把米勒也列為英雄之一
因為他認為米勒具有忍耐、愛、勇氣與信念
從事藝術
深具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
他從 1840 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間
所作的油畫約僅八十幅
而且多數是小幅。
這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
而是他重於思考。
每作一畫經常重複思考
這可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看出。
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並不在於作品之多寡
只要能有幾幅作品在美術史上留名
也就足以永垂不朽。
米勒就是如此。
--------------------------------------------------------------------------------2.拾穗 The Gleaners 3.晚禱 Vespers 4.拾穗背後的意涵: 在 1857 年的《拾穗》之中
至今仍存在著與製做當時同樣感人的質素。
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
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
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
1849 年在巴比仲的小樹裝莊找到他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奧多爾‧盧梭
並結為知交。
這個時期對米勒而言誠為幸福的時期。
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
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
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
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
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
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
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畫家。
其後梵谷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這件著名的經典之作
是美國畫家湯姆斯‧亞普頓委託訂製的作品( 亞普頓自從在1857年的沙龍展看到了米勒的作品<拾穗>之後
對米勒的畫風就非常仰慕) 。
畫中是佇立夕陽黃昏下的農夫與妻子。
他們聽到了晚禱的教堂鐘聲
就立刻低頭默禱。
平常
基督徒在每天的早中晚有默念禱告詞的習慣
他們把這個習慣稱作「天使的禱告」。
米勒的這幅作品
就是描繪低頭默禱的瞬間情景。
這件作品從亞普頓處易手他人後
往後的20年間曾多次出現在展覽中
並多次被轉賣。
剛開始時
這件作品還不甚起眼
但是不久就廣受喜愛。
作品中所蘊含的虔誠敬仰與莊嚴氣勢深深地打動了世人的心靈
許多家庭都會掛著此畫的複製品。
1889年
這件作品又再度出現在拍賣會場
形成羅浮宮與美國藝術經紀人協會之間激烈的競價。
結果
美國藝術經紀人協會以58萬法郎的天價贏得了這件作品
隨即於美國各大都市巡迴展出這件號稱「天下第一」的作品。
之後
法國ㄧ家企業買下這幅作品
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晚禱背後的意涵: 這幅『晚禱』亦稱『晚鐘』
米勒自述:『孩童時代在田園工作
每到黃昏聽到教堂的鐘聲
祖母一定叫我停止工作
脫帽為可憐的死者作虔誠的祈禱。
』這幅『晚禱』即為了追思祖母與表達心中信仰而作。
圖裡描繪夕陽餘暉中一對農人正在誠敬低頭祈禱
遠方聳立地地平線上的教堂
傳來莊嚴的鐘聲。
廣漠的田野已昏暗
人物、農具停止了工作
一切都歸於平靜安詳
沒有煩躁、沒有怨尤。
祈禱的農家夫婦是本圖的重心
簡樸的衣著
肅穆的姿態
意味著農家生活的辛勤與信仰的虔誠
人物突出地平線的構圖及逆光而不甚清晰的描繪
加強了人與天地的和諧
表現農人對大地的深愛。
靜觀此畫
不僅令人感動於虔誠的信仰
更會感受到米勒對農民深厚的關愛。
又有一說:這幅「晚禱」原來是要畫「馬鈴薯歉收」時農民的心酸
可是看過此畫者
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氣息
這時「米勒」才在遠處地平線上加入一座小小的教堂
並改名為「晚禱」。
參考資料
網路 書籍
1.請給我米勒的身平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121302403請看此網 2.拾穗 的英文是什麼?檢視圖片拾穗﹝The Gleaners﹞1857 年油彩‧畫布
54 x 66 公分奧塞美術館
巴黎
法國3.晚禱 的英文是什麼?檢視圖片晚鐘﹝The Angelus﹞1857 ~ 1859 年油彩‧畫布
55.5 x 66 公分奧塞美術館
巴黎
法國4.它們背後的意涵是什麼?在 1859 年的《晚鐘》及1857 年的《拾穗》之中
至今仍存在著與製做當時同樣感人的質素。
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
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
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
1849 年在巴比仲的小樹裝莊找到他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奧多爾‧盧梭
並結為知交。
這個時期對米勒而言誠為幸福的時期。
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
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
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
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
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
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
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畫家。
其後梵谷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米勒畫展,米勒拾穗,米勒展,米勒時間,米勒的一生,米勒畫展門票,米勒指數,席安娜米勒,米勒心得,席艾娜米勒米勒,朱里亞.卡萊德, 羅曼羅蘭,羅曼羅蘭,美國藝術經紀人協會,那個時代,作品,湯姆斯‧亞普頓,狄奧多爾‧盧梭,寫實主義
速寫|山水畫|插畫|保護漆|畫布|馬賽克|水彩畫|畫筆|國畫|人物畫|現實主義|電腦繪圖|油畫|印象派|膠彩畫|碳筆|野獸派|Q版畫|普普畫派|風景畫|顏料|版畫|素描畫|沙畫|壓克力畫|水墨畫|壁畫|
米勒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42505931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