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勒絲

呂祖全書名壇新咏

呂祖全書名壇新咏小序詩家以杜少陵李青蓮白香山為最。

然杜詩敦厚。

而愁苦者多。

李詩秀麗。

而放縱者多。

白詩明易。

而泛濫者多。

我祖師自唐迄今。

遙遙千載。

遍周寰宇。

其得於耳目間者。

不啻蘊兩大之文章。

會三才之妙道。

凡一言一句。

別有新聲。

或正或葩。

初無定體。

不拘韻。

不苦吟。

本渾然而出於自然。

由自然而歸於渾然。

至矣哉。

瀟灑神仙。

風流羽客。

假乩沙為遊戲三昩地。

豈欲以詩名餌世。

而與杜李白相較乎。

然其氣若長虹韻如新月。

則又集三子之成。

而無三子之病也。

試觀書中渾成集。

葫頭集。

文集。

涵三雜咏。

概可知矣。

茲因重輯。

復網遺珠。

得湖郡之雲巢精舍。

雲怡草堂。

蘇城彭氏之質神錄。

松江趙氏之玉清垂訓。

山左之趵突泉。

各處降筆論說詩詞。

彚為一卷。

顏其名曰。

名壇新咏。

葢亦風雅之餘緒云耳。

                    乾隆乙未季夏望前一日錢塘萬善子邵志琳敬序    文昌心懺序 葢聞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雨露無私墜。

聖賢奉此無私之心。

著書立說。

以開化愚蒙。

不過引人漸歸於正。

不忍覩其自暴自棄耳。

予本儒家子。

素不諳玄宗。

晚參大道。

得契宗旨。

豈漫無理道而妄言飛昇哉。

其源本於孝悌忠信。

德性問學。

方得脫離塵垢。

神遊宇內。

奈世人不察。

謬謂神仙可冀。

夫神仙何嘗不可冀哉。

源之不清。

流而自濁。

本之不立。

枝何以茂。

故聖賢垂訓。

教人敦行孝悌。

所以先務其本也。

予憫世之愚昩。

降示乩筆。

若隱若現者。

體聖人胞與之懷以覺世耳。

而不知者。

誣為虛誕。

抑思天地神祇。

昭布森列。

安用此無稽之談哉。

故帝君首言誠意。

意不誠。

身何以修。

聖賢教人誠意。

在毋自欺。

予也。

身列仙班。

位為卿相。

豈猶世之術家者流。

挾其術以自欺而欺人乎。

遂乃拜手稽首而作頌曰。

聖訓煌煌。

闡發綱常。

如夜之鐘。

如日之光。

喚醒爾夢。

洗滌爾腸。

五千道德。

去邪彰彰。

不用斧鉞。

民皆善臧。

乾隆癸巳桂月降於聚真壇  太上慈凡度厄千真雷懴序天不言。

示之以行與事。

聖有言。

傳之以經與典。

知行與事。

而悟不言之理者。

世有幾人哉。

讀經與典。

而感有言之教者。

我庶幾遇之。

故清寧各奠以後。

三教並談。

儒明五倫。

釋宣九品。

道立三乘。

無非覺凡子之迷途。

為上達者作指南耳。

奈世風逾下。

人心日漓。

帝訓王謨。

為取功名之捷徑。

而惡端滋矣。

仙經佛典。

為起貪癡之根本。

而幻惑多矣。

太上所以哀憫凡愚。

垂是寶文。

先談虛皇高聖。

而道脉之由來著。

次談治世神真。

而道力之瀰綸廣。

終言陰山果報。

而道法之功行宏。

俾世上諸生之懴罪有由。

悔心有路。

其感善創逸之功。

豈淺鮮哉。

由是知日月之臨。

有照有不照。

三光之明。

有及有不及。

而雷聲所發。

驚于耳。

惕于心。

愚智皆同。

人物合一。

世間君子。

讀斯文者。

直使三教已陳之跡。

於此更新。

上帝好生之意。

由斯益振。

則過化存神之妙。

此懴真與天地同流。

豈云小補已哉。

             廬山純陽子洞賓氏為之筆  金丹內煉自序葢自鴻濛覺世。

廣開法度於有情。

帝道遐昌。

指引迷津以逸世。

重陽受道。

派自終南。

始晤上陽。

遙傳失秘。

今者蘭塲設備。

重建金丹。

接上世之祥光。

繼下嗣之仙訣。

乃茲緣聚玩真。

整書傳於覺路。

鳩集同嗣。

得方明於見式。

功尋玄禮。

重知袖裡乾坤。

靜悟虛無。

自得壼中日月。

從此雲衢有路。

法指天階。

功成上昇。

風雷擁護。

上承帝澤之洪恩。

下濟三途之疾苦。

冠裳整肅。

同來聚樂仙鄉。

草野凡夫。

盡霑恩施法界。

特發虔心。

以傳後脈。

庶幾下嗣無誤。

以覺出凡入聖之階云爾。

是為之序。

時乾隆壬午孟夏  金丹授道呂嵓撰 放生會序純陽開放生有會。

而喜作序曰。

上天好生。

死即生之。

生種生類。

生在死矣。

是境境含生趣。

地地具生種。

時時完生機。

候候足生意。

物物懷生根。

氣氣節生序。

滅之無可滅之法。

故有惡類之不除。

長之有可長之方。

故有貴品之恒傳。

生惡得以放而生。

生豈可以不放而即不生歟。

嗚呼。

有放之者曰。

肥鮮過三寸。

本與穢汙等。

口腹何足尊。

害及諸性命。

似矣。

抑知生類中。

有鉅啖其細。

○啄其馴者。

不可勝量。

放生者見之。

將惡其傷生以殺之。

殺之不可盡殺。

而傷生者起曰。

子放生。

我獨非生乎。

主其生者。

非天而何。

夫天未嘗殺惡人以刀斧。

而惡人不無生。

即有殺惡人以警世。

亦人之誣天以殺戮。

子放生而有惡心。

恐未善。

子將何辭。

嗚呼。

如是則放生之無益於放。

當任饕餮之嗜慾不為過。

畏慎惜物以澹泊不為功矣。

是真無善惡。

而廢禍福之報也。

放之云者。

體天地好生之心爾。

故天不欲人之殺其生也。

水以生之。

山以生之。

又設江湖河海以藏之。

峻嶺谷穴以潛之。

吁嗟。

抑何人之不好生。

而令天地之用心有若是。

吁嗟。

人之不好生。

而天地乃若是。

此獨好生。

是即水之有可藏。

山之有可潛。

而佐天地之用心也。

我安得不為合天地之心以為心者序。

 記 問松子仙遊記 九德道人之仙遊也。

天朗氣清。

靈魄直上九霄而不墜。

有霞垂童子。

來自九華。

於雲中值之。

叩曰。

子何仙。

乃得至是。

道人不及對。

霞垂童子從定光中一視。

曰。

子不過世間一老實作善子。

有何汲引。

直上如是。

說未竟。

有一紫衣天君從東來。

稽首前進曰。

此君平日好善。

居心無異人處。

亦無勝人處。

條直本來無塵。

回首時出金示子。

廣行善事。

其心猶若未盡。

將乃攴宮監斗者。

過其子道琦所居。

知其種種行事。

告終之時。

特與人異。

因即挈之上升。

頃偶值陶天君過。

往送。

暫留此。

今將挈之淨土。

以告攴宮。

霞垂童子笑曰。

留作弟子何如。

將唯唯告去。

霞垂帶之。

入芙霜淨土以居焉。

後冥有啟事者至。

說法以了冥案。

今居芙霜。

曰念佛靜坐。

了無塵念。

亦世間不易得之善種也。

時當瑤池剪綵日。

子琦偕弟佩。

叩以父因。

因即命紫衣。

從芙霜宣道人來。

道人初至家。

有哀色。

既久。

余從容示曰。

塵心久斷。

今復乃爾耶。

試有所得。

盍為余告。

道人從倉皇中。

見庭中鸞鳴鶴舞。

童子數十輩。

將吏十行。

綵仗霞幢。

不計隊伍。

且黃金鋪地。

屋宇皆琉璃寶色。

百和香焚。

珍羞饌列。

種種奇異。

在道人亦不知余為何仙佛。

稽首頓首。

心若有答而不敢。

手若有指而不能。

鼻若有嗅而不能聞。

舌若欲展而矻矻。

口若欲言而期期。

身若欲起而戰戰。

四顧徬徨而默如。

紫衣者曰。

是即爾嗣琦道者。

所皈奉之興行妙道大天尊。

世所稱呂祖是也。

道人於是再稽首頓首。

覺五官百骸。

皆靈動生色。

徐聲降氣。

前跪以進曰。

弟子居恒。

不求善。

不稱善。

靜以明吾心。

虛以空吾識。

朴以善吾身。

不慕富貴。

不袪貧賤。

寂守此中。

以善後來而已。

又常懼一生。

那得事事盡善。

時存惕厲心。

時畏輪迴轉。

告戒三子。

行藏為法事。

子果承先。

經法現在也。

生時信師。

時刻在念。

登問松斗閣。

未嘗不轉盻師駕。

今得遙臨。

願依師。

轉啟九華。

為之加夾。

不入輪迴苦。

常登祇樹林。

弟子之願斯慰矣。

因即以問松名之。

遂其志也。

善其緣也。

爰拈一偈。

以堅其志趣曰。

問松何者名。

乃曰阿羅漢。

羅漢五百尊。

尊尊厭世見。

常侍大佛前。

是漢本來願。

汝意意云何。

問松勿轉念。

方是三教子。

努力為世羨。

 說 訓世說 世間世子。

尊神仙以為師。

豈好虛無而鮮實行哉。

士子讀書。

無過達道之良能。

神仙證果。

亦惟倫德之無虧。

所以別者。

儒以入世。

道以出世。

入世則嗜欲情濃。

出世則兒女意空。

夫濃情以致損忠孝之行。

則何若空意以消貪戀之苦。

與道為友者。

安可不去貪不去戀哉。

諸子曰。

我將為去貪去戀計。

不能日與師疎。

曰在為師亦豈忍與諸子疎。

抑知疎與不疎。

非在形跡間也。

使求形跡而無節。

是去禮也。

使求形跡而不敬。

是失義也。

使求形跡而猶肆。

是不信也。

使求形跡而弗解。

是無智也。

使求形跡而鮮終。

是遠忠也。

使求形跡而善怒。

是不仁也。

使求形跡而不孝不友不慈。

是喪德也。

亦何有于道哉。

今有條約。

有一不遵。

非我弟也。

讀書者。

晨起弗即出。

臥室靜坐起佳篇一。

自三背。

靜想昨所記篇。

神會前背。

既貫。

方出飯。

可一聞家政。

即入看書。

詳註義必達。

必再且三。

習書字畫。

記史勿多。

務熟。

或閒步。

與同學論史。

頻溫所習。

未臥。

須溫舊。

臥而思惟。

此外無思。

或思師可也。

當不以拜跪重。

若不書。

則惟勤業。

弗逐兒戲。

見利思師。

遇慾懼師。

念善有師。

意惡凜師。

聞樂切師。

聞苦體師。

有疑質師。

事困求師。

不明順師。

他言會師。

師之所示無不遵之。

毋愁貧。

毋慕富。

毋刻剥。

毋奢侈。

毋傲惰。

毋輕狂。

毋妒忌。

毋猜疑。

毋後言。

毋駡詈。

毋低銀。

毋鬬賭。

毋善嗔。

毋好嬉。

毋私己。

毋損人。

念念師嚴。

是即道矣。

諸子凡規諫同志。

須和顏輕語。

低聲下氣。

即父子兄弟夫妻皆然。

不可真遂辯別。

自是已說。

亙相爭議。

竟無裨益。

入道者。

將此粘諸座右。

 叅說 天地間一逆旅也。

誰能借寓而善其身志乎。

能知來因。

自有去果。

知之道。

難言之矣。

有不俟引接而知之者。

上乘修人也。

有必待接引而悟之者。

中乘修人也。

有必經引接而知接引之為功知接引而怠于引接者。

下乘修人。

而終于人。

而竟不成其為人是也。

子等好叅。

為師發叅。

亦將以中乘修人待子也。

子等有知之者乎。

悟之者乎。

不以坐功苦子等。

以子等非殊等耳。

如曰純陽不以坐功課弟。

而以叅學教弟。

毋乃野狐禪乎。

非仙家本等也。

則不知師心因材教育之心也。

夫叅即坐也。

叅功。

即坐功。

能于叅處打破。

亦能如坐得珠。

成功之一轍耳。

叅豈漫叅耶。

仍有內功。

使之把握。

人未得之。

即得。

未造之。

即造。

未深造之。

即深造。

未沐浴之。

即沐浴之。

而百不能一之沐浴耳。

嗟嗟。

人之未見純陽。

不知純陽之化度弟子為何若。

既見純陽。

止見純陽之化度弟子僅此也。

嗟嗟。

爾之所謂僅此者。

正純陽之化度。

弟子之出生死返天真之上上玉清秘旨耳。

人亦何可忽耶。

子等亦何可不從此猛力耶。

此法總不碍名碍利。

趂名利之公而暇。

則從事焉。

真有勝珠之以坐為功。

同功而一轍也。

能不猛省則個。

偈曰。

眼前個個若英才。

只是當頭未見孩。

要使三千孽案倒。

除非一粟再還胎。

我之去叅而仍用叅者。

從儒叅也。

一落禪話。

便習混叅塘塞。

儒叅原有一團靈機在內。

使子輩據見在識。

始從著落處見根。

繼從見根處明性。

明得性。

本來自見。

不用知識。

無非知識流行。

不用虛空貫會。

無非廓落四照。

到此三教便同源矣。

子輩其識之。

 誦經說 嗟乎。

我自證道以來。

曠懷天地間。

低回千古而不能已也。

豈好勞哉。

自一片婆心。

滿腔佛念。

至酉年分宿後。

愈覺日日難離塵世上。

時時忘倦筆乩頭。

非曰現身說法也。

而引經論懴。

亦將有過乎此而為功者。

時有若聞純陽號而洗心者焉。

時有若讀純陽經而皈念者焉。

時有若與純陽法會而始洗心者焉。

時有若經純陽救度而始皈念者焉。

嗟乎。

在昔為然。

于今猶烈。

如某某者。

心靈素蠢。

一聞余號。

立地洗心。

余亦從而點首。

深加勸護。

如某某者。

心地素慳。

一讀余經。

頓刻破吝。

余亦從而垂照。

曲為安全。

如某某心雖與道暌違。

自與法會後。

道心愈熾。

道念愈堅。

余不覺喜由中出。

樂自天生。

不惟消其已往之愆。

益復裕其後昆之福。

如某某心雖與釋為鄰。

而與我道素不慣習。

自經救度後。

初淡塵懷。

既耽道趣。

日復一日。

年復年來。

將有與余相終始之意。

將有與余忘爾我之形。

余不禁喜之深。

憂之切。

喜則喜其皈命之既虔而不倦。

憂則憂其家貧而道難。

喜也終不如其戚也。

為是某者。

能體余心而弗使我憂。

將戚也易之以喜矣。

頃者我從戍鎮來閣。

聞誦我經。

陡觸著經初念。

心焉喜之。

樂焉從之。

筆焉志之。

文焉表之。

表是文。

則不能不念及諸子。

念及諸子。

則不能不表諸子之性情。

表諸子之性情。

則不能不曲表諸子之心跡。

心跡既明。

性情愈見。

性情見而某某之不及某某者。

將不容掩矣。

某某之勝乎某某者。

亦不容掩矣。

某也勉乎哉。

莫謂不及。

勝將在後。

某也勉乎哉。

莫謂既勝。

不及隨之。

某也勉乎哉。

莫謂不及勝。

勝從不及得。

莫謂業已勝。

勝從勝裏失。

勝也誰即。

不及也誰耶。

問諸子不知。

問之我亦不知。

客曰。

則將問之誰。

余曰。

還問之諸子之心。

客曰。

諸子心從何處見。

余曰。

能誦余之經者。

即見云。

 論 叅同論人之必藉夫為也。

原有實功。

如將此身看輕。

便失為人之道。

在釋寂坐。

以了生死。

在道修煉。

以出生死。

在儒以暗室屋漏之無愧。

以畢一生。

是道是功。

人人勉之。

人人昧之。

究世所謂釋。

何者是釋。

所為道。

所為儒。

何者是道是儒。

我所語非為無釋無道無儒之謂。

是少真釋真道真儒之謂。

真釋非無。

識之者少。

真道非無。

敬之者少。

真儒非無。

宗之者少。

能識能敬能宗。

則真者自出。

即不出。

自能遇。

一遇而有能識能敬能宗。

始真為我益。

益則為人之道具。

為人之功全。

若倚於釋。

則有枯槁之病。

倚於道。

則有放浪之病。

全乎儒。

則釋之道在其中。

道之道亦在其中。

然人孰能之乎。

純陽師則獨闢三教叅同之道以為道。

人有進而叩我者。

即語之曰。

修行布施。

與釋之道通。

與道之道亦無不通。

復語之曰。

孝悌忠信。

記過功。

與儒之道。

尤切近精實。

人能讀我文。

細細領畧。

為人之道具。

為人之功亦全。

世之為釋為道為儒遍天下。

師豈得而非之。

人人非之。

豈得而是之。

人人是之。

總在遇之者。

能識之敬之宗之。

始不負夫出而使之有是遇。

以得盡夫為人。

 孝養薦先合論 孝養父母一條。

子輩知之乎。

知其義乎。

若父母在堂。

每食必養。

養以志。

斯謂之孝。

非因有條例。

不拘食之粗者。

不甚佳者。

即進之。

以註功也。

然身處貧士。

安得物之盡精而無粗乎。

盡佳甚而無不佳甚者乎。

不知身處是境。

我力所辦。

即粗即不甚佳。

勝精勝甚佳者。

精則言其物之本來。

佳則論其味之如何。

如是物之精粗。

隨在有定評。

味之如何。

即如夏時食物。

不論疏果些微之品。

偶隔一夕。

必須細辨其味之堪否。

應進否。

言夏而春秋冬該之矣。

又如進斯食。

必因其素愛之物。

竭心從事以進之。

亦隨力隨境。

不拘定精者佳甚者。

要知父母而為若子之父母。

則其所好之物。

亦是隨常物。

必非謀過分之想矣。

更要知父母為若子之父母。

則其所好之物。

必非尋常物。

自無落貧之想矣。

各因其志以養之。

方是教做孝。

志之時義。

大矣微矣。

人而無父母者。

必須視父母在堂時一般。

日日如是。

刻刻如是。

精佳不廢。

晨夕供養。

有若生初。

方是個孝子。

人生祖父母雙白在堂。

能幾人哉。

既不能孝養。

因有薦先之例。

如父母孝養。

是我生分內事。

既不能竭力一生以養父母。

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

畢此生以孝養之。

又焉可謂其存亡哉。

嗟嗟。

昊天罔極之義謂何。

而人子顧可忽乎哉。

願子輩其力行之。

薦先一條。

子輩知之乎。

知其義乎。

以先而曰薦。

其不生可知矣。

以祖若先而云亡。

則有孝享之儀文在。

人之于春秋二祭有之。

于四時叠祭有之。

于四時中生死忌祭有之。

未嘗知有薦新之義。

今統曰薦先。

而其實薦新時物也。

如至春而薦春物。

薦春物而為人子者。

既知有春而孝享。

為子先者。

亦知有春而來格。

春不止一物。

統一春中。

凡為物之春者無不物物享之。

則祖先亦於一春中。

無不物物來格。

一點血肉。

時時痛癢相關。

默契默佑。

存亡如在。

家豈有消索之日。

運豈無興隆之時哉。

一言春而夏秋冬該之矣。

薦新有然。

馬鬣未封。

逆嗣也。

願子輩其遵奉之。

 力行過功論 我之定過功格。

非徒在字面作外觀。

全從心窩裏潔清其得失。

所以心之未可對人。

即未可對天。

若謂天可瞞也。

便瞞其心。

心之弗瞞。

即是天不可瞞。

即心即天。

過功自白。

故師仙不若師心。

師心方足師仙。

仙之取人。

最喜真心。

蓋心之不真。

心即為賊。

賊害其心。

亦云師心。

猶之日造孽而自謂功可乎。

不若日洗心而自寡過之即為功矣。

然則未可即人而與之格。

亦未可與格而即為全人。

庶幾乎八子。

可三四而五六。

安可不恪遵夫格。

漸至十分乎。

我更望夫一二之未足者。

亦法八子以洗心。

則我弟皆賢矣。

夫修煉成真。

為何要千修百煉。

人盡從功裏得人身。

却又在身裏造罪過。

一世二世。

或至三四世。

過世積而功世減。

減至于無。

則人身頓失。

修煉之者。

恐人身之頓失也。

故消罪過為急務。

罪過何由可消。

則出苦行以消之。

乃有此方消。

而罪又造。

此不足以償彼。

彼又得以削此。

可勝惜哉。

則惟堅此刻刻苦行之心。

以修之煉之。

則有見為此苦行之一節。

彼苦行之一端。

千之百之。

獨能嘗之。

而惟恐其不消。

抑惟此一心之克堅也。

惟此一心之克堅。

又何害數世之罪過。

尚有不消之愳乎。

吁嗟乎。

懼其無懼。

未有不積數十年之修煉。

而消得盡消。

我願子輩。

盡消其罪過。

以為全人。

子輩將曰。

日思月省。

但有過焉。

安得夫功。

應作云何消法。

即云有法。

今生之罪過。

恐難消盡。

安得盡消夫數世。

抑知一心可消。

消可盡消。

消之之法。

在時時凜。

惟恐造過心。

遇一事而思之思之。

其不能知過中之有功。

功中之伏過何如也。

乃于倫常道理上求之。

求之而不安即誡。

誡之而不敢犯。

不敢犯之心。

必絲忽之無有自欺。

如此而過自絶。

絶而熟之。

自然自與過絶。

至自然自與過絶。

始一心一事間之可言功。

將不功而所之無非功。

又安限夫一。

夫二。

夫十。

夫百。

而功無不圓。

立地成仙。

我故先過而後功。

子輩當力行之。

  士子遇合因緣論文章之子。

儘學有年。

貧窮一世。

不得一伸志氣。

豈天之不憐才乎。

抑知生平舉念作事。

其不可對人言者正多。

則天亦從而暗中記註。

削其福祿。

減其功名。

計輕計重。

無有絲爽。

人則不知。

每當校考之時。

竊幸功名之必報我苦學也。

斷無或遺。

傷矣哉。

悲矣哉。

有是理乎。

我固知其不然。

而讀書明道之子。

亦知其不然必不然也。

儘有學力未久。

圖功未湥。

偶意試之。

而寵榮一旦。

豈其學未久。

功未深。

而天姿獨秀。

功學已造其極耶。

抑知祖功宗德。

已行父修。

早有以裕之矣。

我知其必然。

讀書明道之子。

益信其必然無不然也。

勤脩家貧之子。

天亦每憐而鑒之。

從其不意而與以功名。

積功好道之子。

亦從其衷熱而錫以福祿。

巧于斡旋。

而有旋有不旋者。

亦其現在福量。

應受與未受耳。

冥心一思中即可必矣。

願讀書明道之子。

釋我言而信其必然必不然。

  度斗疏論伏以道滿乾坤。

在在皆載道之區。

氣包三界。

人人具養氣之質。

氣不養。

則道體潛消而不著。

道不修。

則氣元疏率以難宏。

身雖似人。

性同若偶。

叩之不靈。

觸之不應。

施之則近于俗。

而浮囂無本。

守之則固於愚。

而樸陋失真。

所以三教聖人。

寧取樸陋而還與救援。

毋取浮囂而吝於施濟。

吁嗟。

吁嗟。

予獨不忍。

特發宏願。

廣度樸陋。

兼及浮囂。

不論樸陋之有上下。

不計浮囂之有去取。

概以我行我仁。

而不傷于忍。

我施我義。

而不失之不情。

人一樸陋。

諸慾牽之。

其見累於物情者多矣。

人一浮囂。

諸孽附之。

其脫却夫本來者眾矣。

思所以去其慾累者。

莫若先種道根。

思所以還其本來者。

莫若先解諸孽。

一解諸孽。

便見本來。

一見本來。

便有道氣。

一有道氣。

便得修真。

一能修真。

便得證果。

勤勤懇懇。

莫非為是。

如弟子某等。

耑勤拜請。

手勒登名。

細細註明。

殷殷懇禱者。

何非望解諸孽。

以存道氣。

以見本來。

以修道願。

以證真果。

伏祈五斗星君。

照冊嘉。

一如上願。

願願如是。

道氣常存。

漸得證果。

以副救刦初心。

  造就文師之造就夫弟子。

猶天地之覆載夫萬物。

無不欲其生且成之為大愉快。

茍飛潛動植中。

有一物自能根拔。

即從而愛護安養。

使其盡夫一物之量而止。

師弟之情之義。

亦無不如是。

是以弟之事師。

全要從晨昏定靜中。

默默探討為師至意。

如何而刻責我如是。

如何而賞借我如是。

如何而提喝我如是。

如何而接引我如是。

如何而解寃釋結如是。

如何而證祖超先如是。

不探討則已。

畧一省覺。

未有不內慚外赧。

涕泣之無地矣。

嗟嗟。

我生而前。

天地主之。

我生而後。

君親師主之。

親之愛護安養。

已無不至。

師之教習詩書。

亦無不已。

夫師等耳。

而獨師於仙。

仙而肯為師教之不倦乃若此。

則其刻責賞借。

種種無倦之心。

葢必欲人人必盡為人之實。

為人人必使上契乎大之時。

契乎天者必使天鑒賞欣植。

而亦無倦施。

始可以副我師多年造就。

慈悲血腸。

能如是。

始真我弟。

 煉心文 修人始基。

全在立功奮行。

一心光明為上。

若此心塵碌。

覺惘惘無之。

無有捉摸光景。

在外雖勉強積功。

究竟于此中不合。

領格。

習心也。

守申。

煉心也。

習有習功。

人那能拘禁一室。

對心叅考。

如學而時習一般。

若果能如此。

上等矣。

即如不能出門涉世。

應一事。

不使此心昧一理。

交一友。

不使此心有一欺。

即把盞吟詩。

不使此心有一失。

總之隨地隨境。

自養此心。

天機一泒。

口然而心亦然。

不著一毫拘執。

即使俗人不識吾。

修人中敬吾愛吾。

踪跡所至。

覺春風秋月。

滿地噓育爽快。

聳人耳目。

此心明明白白。

光光亮亮。

赤心可以置人腹中。

無有泥沙之染。

方是修人習心之法。

煉心有道焉。

心從何來。

自未有我時。

即有此心。

若一有我。

而此心反隨乃來者。

既隨之來。

又若窺視我。

而必不可使之一昧者。

從此則有煉心之道在。

如有一物焉。

非水火不生活。

日滋之以水。

使物得潤而不枯。

日溫之以火。

使物得暖而不寒。

晨一顧。

夕一顧。

時時一顧。

物亦喜我之顧。

而為之欣欣向榮矣。

始而花。

既而果。

結到熟時。

為味何如乎。

甘甜清韻。

涼快出塵。

飲一下。

得百分之精神。

再一下。

得千年之長壽。

且再且三。

此身不輕舉乎。

仙而昇。

昇而上。

物豈負我哉。

此心亦然。

煉之道亦然。

煉不在別。

又在申。

非吾煉吾。

主之者又將煉吾矣。

熱之。

煎之。

味之。

可生畏謹。

此心真正是能隨我窥我。

能窺吾。

必能主吾。

能主吾。

必能使吾見吾。

使我見我。

必能合我化我。

諸子焉得薄視此心乎。

又焉得薄視此心。

而不立功奮行乎。

  叅一通文 我與子輩談甚深。

欲再談以啟子輩。

令有覺路。

知所入手。

然人性為俗塵所昧。

難見虛靈。

使即以我之金丹授子。

子輩候非其時。

即授之。

猶若昔之人以四書教子。

日讀而不知覺。

教猶不教也。

教亦奚為哉。

雖然。

豈欲教而竟棄之乎。

使不棄而仍以昔之人四書。

令子輩再讀。

是令子輩背教。

而必且私非之曰。

我儕從師。

是厭俗以就元也。

敦修功也。

我儕從師而聽師凜師。

是超凡以入聖也。

叅上乘也。

曷為乎而仍以是書教我儕耶。

不幾誕我。

而迂我之實甚也。

則金丹授之也。

宜矣必矣。

設或以其宜而必授之。

即將授之曰。

如何而名丹也。

如何而金丹可出世也。

如何而金丹可出世上證也。

子輩喜之者。

必將曰。

是道也。

我所欲。

而特如是。

猶有難焉。

厭之者曰。

是道也。

仙所難竟。

若如是。

不幾妄乎。

是師非欲教子輩出俗以入聖。

是教子輩去性以昧性。

烏乎可。

烏乎可。

何勿于三教中叅一教。

于一教中徹三教之理。

見性而不昧性。

為有得也哉。

授金丹。

一教也。

讀四書。

一教也。

叅寂坐悟。

一教也。

我所為叅三教以啟之者。

不從寂見以啟悟。

不從坐見以啟悟。

并相忘叅見以啟悟。

試從寂。

則虛以擾虛。

寂生枯。

試從坐。

則靜以亂靜。

坐生魔。

試從叅。

則猛以濟猛。

叅生擾。

必如何而使子輩愚智。

皆可啟悟。

賢不肖。

皆可不昧性耶。

願子輩一叅。

以俟日啟之緘。

  纏綿之文 仙人相與。

貴有其纏綿無已之情。

默契於胸。

出至情以相告。

無不從纏綿中得來。

人一纏綿。

則行住坐臥。

自有一種相見難為情。

隔寤如同夢。

而綿綿纏纏之不已。

將有一見生憐。

一見生悲。

一見生喜狀。

一生憐。

則提攜之心出。

一生悲。

則救苦之情生。

一生喜。

則獎賞之念無已時。

此中默契。

奚止結于胸而竟其纏綿耶。

更有與子輩之生死相終始。

與天地之歷劫相終始。

我之遇緣而得子。

子輩為其有纏綿無已之情也。

我之遇子子。

而得子子之儔。

豈其別有所取而云然乎。

抑更有進于此。

而取之之若是而云然乎。

亦無不因其纏綿之情。

而生憐生悲生喜之若是也。

人之

百勒絲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984930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43 的頭像
    qaz1014043

    有夢最美

    qaz10140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